信息来源:邳州日报
发布时间:2021-12-06
浏览 次
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要举措。今年以来,我市合理布局项目实施区域,优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选址布局,通过抢抓工期、增加投入、强化管护,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,为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和粮食丰收提供稳定支撑。
在邳城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,工人们正在平整土地、开挖水渠、修筑路基……机械轰鸣声不断。连日来,施工单位抢抓晴好天气,加快施工进度,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,为大蒜种植和收获打下良好基础。标段施工负责人曹桂芳告诉记者:“之前这条路只有两米多,大型机械根本无法进入,现在拓宽成三米多的水泥路,以后大型农机可以直接进地了。”
作为今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的重点标段之一,邳城片区整体规划新建泵站5座、拆建泵站3座、渠道30.945公里、渠系建筑物878座,铺设机耕路23.96公里。通过“一路一渠”的实施,既保障了大型机械可以进地作业,又能解决大蒜灌溉问题,更有利于后期土地流转,推进大蒜集中规模经营。曹桂芳告诉记者,目前项目进度已经完成40%以上,我们正加班加点赶进度,12月底前基本可以完工。
碾庄片区建设面积1.4万亩,是全市最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片区。该项目计划新建泵站12座、渠道3.65公里、渠系建筑物92座、高效节水1000亩,铺设机耕路23.66公里。为了保障建设速度,施工队采取平行施工和流水施工的方式进行施工,预计12月中旬可建设完成。建成投入使用之后,将为周边老百姓播种、浇灌和收获带来极大便利。看着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农田“大变样”,韩庄村村民刘孝元高兴地对记者说:“打从我记事开始,种地就是人拉犁耕,播种的人在后面摇桨子。如今机耕道、水泥渠四通八达,旱能浇、涝能排,丰收不再靠天了,收种也省事多了。”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科长朱飞也表示,修建防渗渠大大节约了百姓时间成本和用水成本。以水稻为例,水稻泡田期,也就是最大用水期时,正常5天才能灌溉完毕,现在一两天就能完成灌溉,既节省了时间,又节约了用水成本,修渠后比土渠节约用水50%。
按照“田成方、渠相通、路相连、旱能浇、涝能排”的标准,我市强化建设质量管理,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量质齐增。眼下,在邢楼镇高标准农田建成区——平滩村郁计奎家庭农场,1000亩成片的农田播种完毕。农场负责人郁计奎告诉记者,全市高标准农田第一座耕地质量监测点就坐落在这里,不仅可以检测土壤的类型、肥力、湿度、酸碱度,还可以检测气象和病虫害。自从有了高标准农田,省力又省钱,种地有底气。“修路修渠、修电灌站、疏通排水沟,经过综合开发后的田地,地块大且均匀,大型机械都能进来作业,打药也有飞机,种地也更科学了,今年亩产增加了200斤左右,一亩地能多收入三百多块钱。”郁计奎说。
建设高标准农田,既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、提高耕地质量、提升配套建设水平,又能夯实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基础,让农业有看头、农村有奔头、农民有甜头,更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截至目前,我市今年实施的高标准农业建设项目已完成70%以上,下一步,市农业农村局将抓住年尾有利时机,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严把质量关,保障项目按序时推进,力争年底前所有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。朱飞表示:“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面建成后,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。以今年为例,建设高标准农田12.6万亩,亩均产量提升150斤,6万至8万农民可以从中受益。”
近年来,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越来越多,为连年丰产提供有力保障。俗话说,“三分建,七分管”。建设是基础,管护是关键。为了切实建好使用好,我市制定管理科学、责任明确的建后管护方案。“我们按照‘建管并重’和‘谁受益、谁负责,谁使用、谁管护’的原则,认真做好工程管护的组织落实、协调指导和检查监督工作,把工程管护要求落到实处。”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监督评价科科长李永如是说。
附件下载: